How change happens from "just" being with it
生命自覺操練者貼士Ann Weiser Cornell 2010/9/21 #247
Goncalo這樣寫:「早前你提及的事,我一直想問你。你說情緒轉變,不是來自心靈的淨化或醒覺,而是從陪伴當下的內心感受──即「我陪伴我自己」(Self-in-Presence)──而來。我對這問題一直感興趣,卻仍未能清楚了解你的想法。你可以再加闡述嗎?謝謝。」
親愛的Goncalo:
當然可以。很高興能多談我這喜愛的課題。
先容我問一個看似不相干的問題。我們是甚麼?是物件、還是過程?是機器、還是更多?
既是人,我們便不是物件、也不是機器,對嗎?然而,在我們的文化和語言裡,卻充滿著「人為物」、「人為機械」的隱喻。
比方說,當我們談及情緒時,便視它如物件,可被支配、可過渡、可迴避……,卻不明白情緒本身擁有暗喻變化的內在生命。
若我在桌上放上一盞?燈和一個盆栽,我可以對兩者都下功夫,使它們出現變化。我可按亮?燈或把它關掉,或給它換上其他燈罩。我亦可修剪盆栽的葉,甚或為植物更換花盆。
然而,當我甚麼也不做時,只有一樣東西會變。只有一樣東西會按內裡的藍圖產生變化,朝向更豐盛的生命發展。只有一樣東西是活的。
談到這裡,你或會明白此主要區別,對我們如何認識自已的內在轉化過程,起著關鍵作用。
當我要為下一個決定而產生繃緊而恐懼的感覺時,我可選擇視這感覺如物件、或過程……是?燈、或盆栽。若我視這感覺如物件,我會去思索它、了解它。我可以透過呼吸來嘗試釋放它。我亦可以叫自己要放鬆。這些全都是「對它做」(DOING-TO)的,基於不信任變化會在合適條件下自然發生而「對它做」的。
但當我視這繃緊而恐懼的感覺為一過程時,我會陪伴它。我能透過接觸這真實而當下的感覺,描述它、感受它,且感受它如何比我所描述的更豐富。我不驅動它做些甚麼、也不對它作任何要求。我有信心它「知道」自己變的方向。
它會變,因為變是它的本質。
給它空間,不嘗試改變它,只是陪伴
我喜歡引述Gene Gendlin的話,而其中一句是這樣的:「每一股壞感覺都是走向正途(rightness)的潛能, 只要你給它空間,讓它自已朝著正向走。」
這句優美的話說出了我要說的。走向「正途」(rightness)的力量早已存在,只是以「潛能」的形式出現(Gendlin在別處稱之為「暗示」﹝Implying﹞)。我們無需把壞感覺哭叫出來、呼喊出來,或用理智、用討論找它出來。
我們只需給它空間,只需陪伴它。因為它清楚知道自己的變。
很棒,是嗎?
END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