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十四篇:同行者不必在自己身體內經驗探索者的感受

Companion does not have to bodily experience the Focuser’s feelings.

Ann Weiser Cornell 2011/6/14生命自覺操練者貼士 #284


「我栽進了自覺者的感受裡」


芳娜寫道:「我的生命自覺操練得不錯,但我想向你請教一下有關自覺伙伴關係的問題。當自覺者有一些強烈的感受時,我感覺自己身體亦有著同樣的感受。昨天陪伴別人進行生命自覺。當她描述胸口那繃緊和擠壓的感覺時,作為同行者的我,胸口亦感受到同樣的感覺。」


「這種情況是會發生的嗎?我覺得有點令人驚訝。」


親愛的芳娜:

你看來是一個非常敏感、又具有共情心empathy的人。但是,當作為同行者,感受到對方的感受,並不是一種理應出現的情況。


那些感受,有一個人去感受已經足夠了:那個人就是探索者自己。


同行者的首要工作是「臨在」(present)。即使在你說話之前,你已經給予自覺者安全空間,因為當你坐在那裡時,你寬心臨在,在自己內。感受你自己的身體,意識自己有甚麼正在觸動,以及留意自己的呼吸…同時對自覺者保持開放、好奇及專注。


在那個空間內,自覺者可以停下來,讓「意感」(felt sense)成形form,然後開始去描述它。那是自覺者的工作。作為同行者的你,不需說話,除非得到自覺者邀請。你的「臨在」有助營造空間,讓自覺者去感覺和探索他們的「內在關係」(inner relationship)。


若果你開始感受到自覺者所描述的感受時,那該如何?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去處理的,就是用《有距離的臨在》presence language語言覆述自覺者的說話:「你感受到…」,就如以下例子:

自覺者:「我胸口處有一種繃緊和擠壓的感覺。」

同行者:「你留意到在你的胸口處有一份繃緊和擠壓的感覺。」

當你說「你留意到」時,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所說的字面意義上。是另一個人留意到那種感覺,不是你。「你的胸口」--------不是「我的胸口」。高聲說出對方所說的──同時注意你所用的字眼──有助於把那些感受放回它們所屬的地方:對方身上。


栽進別人的感受?

我們當中,有些人的家庭背景做成了我們「必要」為他人緣故去感受他人的感受。

以我母親為例,她不容許自己去感覺一些諸如憤怒的感受,及後我發現,為了她的緣故,我已把那些感受放置在自己身體裡。當我做到寬心陪伴自己(Self-in-Presence),並釋放那些不屬於我自己的感受時,我有一種很輕鬆的感覺。


或者,我們會以為跟別人有著相同的感受是表達關心的方法。若你所愛的人感到悲傷,你也要感到悲傷。我的看法是,這是互相依存(co-dependent)的一種。實在沒有理由「健康的愛」是要跟你所愛的人有著相同感受的。


所以,如果你發現你正把對方的感受放進你自己的生命裏,不論對方是你生命自覺的伙伴,還是你的朋友或家人,請把這問題帶到你下一節的生命自覺中。當輪到你成為自覺者時,向你內在「栽進別人的感受」那一部份發出邀請,你就能夠探索「它」於你有甚麼意義…同時能發現那部份正在嘗試為你做甚麼。


當你溫柔地聆聽「栽進別人的感受」這一個部份時,你會發現改變自然地發生…而這就是我喜愛的平凡魔法。


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Ann Weiser Cornell 2010/3/23生命自覺操練者貼士 #221 無論你是初接觸生命自覺(Focusing),或是奉此練習多年,你可能仍會疑惑:生命自覺到底是甚麼? 「生命自覺是甚麼?」──為何這問題難於解答! 「生命自覺是單純的事情:是開放地、不批判地專注某樣東西,雖是親身經歷,卻未能言喻。」──擇自《生命自覺:學生與同行者手冊》(The Focusing Student

Ann Weiser Cornell2007/10/2生命自覺操練者貼士 瑪莉諾芙(Mary Love)來信問:「有時,剛接觸生命自覺的當事人會說『跟自己某些東西 (something) 說哈囉,總感到怪怪的』又或是『跟那些東西對話時,我感到很不真實』或『我覺得自己像個笨蛋』。甚至連我那曾修讀生命自覺課程的妹妹,都有同感。究竟怎樣才能做到既不否定這些感覺,亦鼓勵當事人運用『與之對話』這項能助人抽離

生命自覺操練者貼士Ann Weiser Cornell 2009/6/16 #193 上週末我觀察了六位對生命自覺有經驗的學生帶領六位初學者首次練習生命自覺。這次觀察令我深深感到 “接觸”(contact) 對生命自覺很重要。你同意嗎?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生命自覺過程能否產生果效,往往取決於自覺者與自己內在經驗過程的“接觸”(contact)有否達到某種程度的質素。 那些能夠輕易與自己內在過程“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