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十五篇:感自覺者所感(二)

More on feeling the feelings of the person you're Focusing with

Ann Weiser Cornell 2011/6/21 - #285


上星期雲娜說:「當自覺者有強烈的情緒時,作為同行者的我,身體會有同樣的感覺。昨天,我陪伴一位胸口有壓迫感的人進行自覺操練時,我的胸口亦有相同感覺。這情況合理嗎?這實在令我有點兒擔心!」


我的回應是這或許是不應該發生的,並向雲娜提供一些錦囊,以便與對方的感受保持距離。其後,我收到老朋友保林(R. D. Bolam) 的電郵。他是一位結合生命自覺和哈科米(Hakomi) 療法的資深治療師。他令我如夢初醒,深深體會自己的謬誤。「感自覺者所感」是最正常不過的事。就讓他告訴你背後的原因:


「鏡像神經元 * (Mirror neurons)是潛藏在我們身體內的天賦資源。它們幫助我們在身體內「感受別人的感受」,尤其在一些包括伙伴自覺操練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內,能感同身受。這種在身體內的親身經驗,讓同行者的回應能基於真正的同感;而非出自抽離的、純理性的臨床判斷。


看來,投函給你的讀者對這種身心共鳴(Psycho-physical resonance)好像感到陌生及不自在。我明白過度接收別人的經驗,又不能區分當中分別時,是會產生問題的。但請不要因噎廢食,因為身心共鳴是正常、健康和帶來幫助的。」


身心共鳴! 多麼美麗的辭句!下一次生命自覺,當你感應到自覺者的感受時,你便知道這是身心共鳴,並慶幸自己能夠到達這境界而心存感激。


我完全明瞭保林所言。簡德林 (Gene Gendlin) 亦認為單是覆述對方的說話是不足夠的;

同行者要接納它,”消化” 它,然後再由自己 “消化” 所得覆述出來;這似是從另一角度描述同樣的事情。


感受自覺者的感受,猶如他的感受。


大致上,我仍然堅持自己上一篇文章內的大部份內容。如果你跟著對方的感受而情緒起伏不定,覺得它來得太強烈、太難受的話,可試用臨在(我陪著我)的話語(presence language)跟自己對話,「你留意到…..」,並留意自己此刻的感受。(編者按:你會感覺到,當你說這話之際,你已經在你和你自己的感受之間,營造了一個距離。)


對同行者產生身心共鳴可能是很自然不過的事。但要記住這是自覺者的感受。也要記住這是屬於他們的自覺時段。當作為同行者的妳遇到強烈的感受而感到煩躁不安時,為能繼續有充份的空間陪伴自覺者,妳可以向自己內裡確認當下的感受;無需逃避,或試圖把它驅除,如實地感受它、確認它便是。


說到底,人與人之間並非彼此隔離。或許只是二人,但之間的互動只有一種,而這互動由二人共同擁有。


* 對鏡像神經元的簡介,可參閱

http://hk.positivepsychologynews.com/news/guest-author/201108031045


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Ann Weiser Cornell 2010/3/23生命自覺操練者貼士 #221 無論你是初接觸生命自覺(Focusing),或是奉此練習多年,你可能仍會疑惑:生命自覺到底是甚麼? 「生命自覺是甚麼?」──為何這問題難於解答! 「生命自覺是單純的事情:是開放地、不批判地專注某樣東西,雖是親身經歷,卻未能言喻。」──擇自《生命自覺:學生與同行者手冊》(The Focusing Student

Ann Weiser Cornell2007/10/2生命自覺操練者貼士 瑪莉諾芙(Mary Love)來信問:「有時,剛接觸生命自覺的當事人會說『跟自己某些東西 (something) 說哈囉,總感到怪怪的』又或是『跟那些東西對話時,我感到很不真實』或『我覺得自己像個笨蛋』。甚至連我那曾修讀生命自覺課程的妹妹,都有同感。究竟怎樣才能做到既不否定這些感覺,亦鼓勵當事人運用『與之對話』這項能助人抽離

生命自覺操練者貼士Ann Weiser Cornell 2009/6/16 #193 上週末我觀察了六位對生命自覺有經驗的學生帶領六位初學者首次練習生命自覺。這次觀察令我深深感到 “接觸”(contact) 對生命自覺很重要。你同意嗎?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生命自覺過程能否產生果效,往往取決於自覺者與自己內在經驗過程的“接觸”(contact)有否達到某種程度的質素。 那些能夠輕易與自己內在過程“接

bottom of page